文章來源: | 文章類型: 內容分類: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為了在經濟發展中保障“商流”的暢通,開展了以物流、信息流為對象的第二次流通革命。通過這次流通革命,日本完成了國內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機融合,并成功打通了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流通體系,建立了覆蓋全球的流通渠道網絡。
一、發展背景
第二次流通革命的興起與當時日本民眾消費價值觀的轉變,國內折扣店、百元店興起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相關。
一是日本民眾消費價值觀和購買方式的轉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正處于第三消費社會①,民眾消費特征表現為由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消費者傾向于個性化、品牌化、高端化的購物行為。90年代初,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國內經濟出現了從繁榮到停滯的巨大轉折。泡沫經濟的崩潰導致市場萎縮,企業破產不斷增加,民眾的失業率也隨之上升。隨著家庭收入的減少,日本消費者的價值觀和購買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人們普遍意識到不必要花費大量錢財購買高級商品,消費者開始青睞購買更加經濟實惠的廉價商品。基于這一消費變化,廠家在生產商品時,也改掉了一貫的奢侈風格,產品制造向實用簡樸和價格實惠的方向發展。
二是廉價商店的發展及商品價格主導權的變化。由于國外低價商品的輸入和國內廉價商店的出現,恰好迎合了消費者在經濟不景氣時低價需求的心理,因此百元店、折扣店在這一時期得以迅速發展。這些廉價商店的發展,也成為日本第二次流通革命開始的直接原因。另外,在企業生產過剩、國內商品高價格體系瓦解等多方面影響下,零售商只有制定符合市場價格的商品售價才能將產品售賣出去,生產廠商已無法繼續主導商品價格,商品價格體系開始從建值制②向公開價格制轉變。
三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流通行業的改變。發達的信息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精準地處理和傳遞大量的數據資料,例如搭建顧客消費信息資源庫等信息化技術為零售企業掌握顧客數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隨著科學技術在流通領域的融合發展,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為流通領域解決的問題愈加廣泛,對流通效率的提升也更加顯著。企業開始逐漸意識到面對外部市場環境的激烈競爭時,不僅需要價格實惠的產品和優質服務,還需要運用豐富的資源和信息化管理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因此越來越多日本企業開始重視信息化發展,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社會在消費、零售、技術發展等多方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流通領域的再次變革,第二次流通革命由此拉開序幕。
二、流通革命目標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林周二稱第二次流通革命是“關于交易的革命”,即流通不僅僅是介入商品流通過程的商業活動,還需包含所有的社會因素的形成過程以及談判、契約與行為的過程[1]。因此,本次流通革命不僅只限于商業活動表面的變革,還體現價格體制再建和市場自由化等本質層面的全局性問題[2]。
三、流通變革特征
第二次流通革命發生在日本經濟發展的成熟時期,流通變革的顯著特征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廉價商店和“生活中心”等零售新業態蓬勃發展。90年代以后,隨著消費者低價需求越來越強,廉價商店開始迅速擴張發展,并采取多種低價促銷策略吸引顧客,例如部分廉價商店推出會員制,成為會員的顧客可以享受更多的價格優惠;有的廉價店拓寬進貨渠道,從國外采購價格更低廉的商品,以此保證低價促銷成本。這些廉價商店通過以上各種方法達到“天天低價”的目標,由此吸引更多的消費顧客[3]。超市和百貨商店為了保障固有的市場份額,也被迫進行業務調整,推出了以家庭為目標的“生活中心”新業態。該業態通過改變采購方法、擴大商圈、調整流通路線和物流等方式來達到吸引更廣范圍顧客的目標。廉價商店的崛起和“生活中心”新業態的發展促成了日本新的零售格局的形成。
二是企業之間建立了產銷同盟的新發展模式。“將生產者、物流企業、批發商和零售商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統一業務流程,最大限度滿足顧客的低價需求。”在這一思想趨勢的引導下,日本企業出現了產銷同盟的新發展模式。典型代表案例為佳斯克超市與花王在洗滌用品領域建立的自動配送系統。佳斯克超市和花王兩家企業為解決產品采購和供應問題,合作嘗試建立廠家自動供給方式。基于佳斯克超市POS系統③數據,兩家公司合作建立了信息系統,花王根據該系統可以及時掌握超市洗滌用品的銷售情況,然后利用地區配送中心將產品配送給佳斯克超市,由此佳斯克超市不再擔心該商品出現斷檔的問題。這一操作流程的優勢在于大大簡化了企業的商品采購和庫存管理,提高了企業之間的流通效率。產銷同盟的發展,促使日本流通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4]。
三是以綜合商社④為紐帶的國際化流通市場逐步構建完成。隨著國際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經濟格局日趨加強,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加劇,日本政府希望盡快扭轉國際流通市場困境,開始大力扶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綜合商社。綜合商社作為集貿易代理、物流、信息、綜合組織與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國際化流通企業形態,通過遍及全球的信息網絡和廣泛的業務合作優勢,以組織者的身份引導日本國內企業向海外市場推銷商品,同時又加強國內稀缺材料、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進口貿易[5]。這些舉措推動了日本國際流通體系的建設,促進了日本國內商品的快速流通,使日本在流通變革中走向“綜合商社”式發展道路,為日本建立國際化流通體系、打通國際流通市場開辟了新的路徑[6]。
四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流通體系得到全面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經濟進入了以高科技發展為先導的新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日本率先完成了零售行業有關商品條形碼和商店POS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POS機、信用卡系統開始在流通行業廣泛應用[7]。在之后的發展中,日本逐步在物流、配送、定貨、單品管理、顧客管理等環節也加強了信息化的建設。流通信息化的發展,使企業之間利用網絡系統就可以及時傳遞信息和共同作業,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降低成本費用。
日本通過第二次流通革命的發展,成功地建立了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流通體系,逐步成為流通產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其流通產業已深入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對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明貴.淺析90年代以來日本“流通革命”的原因[J].現代日本經濟,2003(02).
[2]王先慶.日本經濟奇跡與流通革命[J].中國商界,2012(04).
[3]劉慶林,韓經綸.流通革命理論及其在日本流通業的驗證[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01).
[4]王先慶.日本流通業的體系思維[J].中國商界,2012(05).
[5]王鵬.日本綜合商社模式分析及其對我國創業投資發展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8).
[6]劉繼媛,潘洪巖.日本綜合商社的起源與發展[J].經濟師,2008(07).
[7]鐘萍.日本流通產業改革及對中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2011(14).
注釋:
①第三消費社會:日本作家三浦展在其著作《第四消費時代》里將日本消費社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消費社會(1912-1941):西洋化與大城市傾向顯著,是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社會(1945-1974):以家庭為中心的消費興起;第三消費社會(1975-2004):消費的個人化趨勢突顯;第四消費社會(2005年至今):消費回歸理性。
②建值制是指以生產商提出的希望價格為基準形成的價格機制。
③POS系統即銷售時點信息系統(Point of sale,簡稱POS),是指通過自動讀取設備(如收銀機)在銷售商品時直接讀取商品銷售信息(如商品名、單價、銷售數量、銷售時間、銷售店鋪、購買顧客等),并通過通訊網絡和計算機系統傳送至有關部門進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經營效率的系統。
④綜合商社是日本企業的一種類型,定義為以貿易為主導,集貿易、金融、信息、運輸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跨國公司形式的組織載體。(該定義出自參考文獻[4])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類型:原創”的所有作品,其版權屬于商務部網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商務部網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類型:轉載”、“文章類型:編譯”、“文章類型:摘編”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 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 法律責任。